【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勇毅前行铸科研,桃李芬芳春满园

发布者:信息发布员发布时间:2022-01-07浏览次数:228


有机分子,在普通大众眼中,不过是一个纸面上高冷生硬的化学结构式,但在化学领域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运用智慧和汗水,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将这些“生硬”的有机分子调教成具有“鲜活”功能的电子元件,在他们的手里,有的分子负责“绝缘”,有的分子作为电路的“电极”,有的分子可以实现电路的“开关”。在一个个自带“英雄光环”有机分子的合力下,有望“自下而上”地组装出具有类脑计算功能的“英雄联盟”:碳基分子芯片。该领域的研究一方面有望进一步延续摩尔定律,推动后摩尔时代的芯片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另一方面有望规避我国在传统硅基半导体产业所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实现“换道超车”,让中国芯达到真正的世界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

 “研师益友”化材专辑第一期很荣幸地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肖胜雄教授。肖老师将以“走进实验室,对话科研人”为主题,开启本期话题,带领我们共同探究科研奥秘,感悟科学魅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勇毅前行铸科研,桃李芬芳春满园


嘉宾简介




肖胜雄,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度上海市特聘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肖胜雄教授及其团队主要从事有机光电材料、纳米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以及有机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在Nature等多个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授权美国和中国专利7项,曾科研项目多项。


导师访谈


Q1:肖老师,您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怎样的?对于自己的学生,您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要求和期待呢?

我们目前的研究致力于借助精准化学合成,发挥有机单分子的光、电、磁学性能,组建单分子电路,并逐步实现分子芯片的组装。目前已获得一种尺寸小于1纳米的单分子超级绝缘体,有望突破半导体器件的微小化瓶颈,为后摩尔时代分子芯片的发展提供有力理论指导。我对学生的要求有三点:一是要有扎实的基础。希望他们成为一位多面手,不仅要会做简单的化学合成,更要能够设计材料、研究它们的性能、进行相应的表征以及机理的探究。二是要有丰富的理论。要对物理的概念有着清晰认识,专业素养一定要高,否则很多工作都难以开展。三是要有开放的思维,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要全方面学习,这类似于拼图,现在学的都是零散的碎片,但把所有碎片都拼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只有这样,未来才可能做出一些创造性工作。


Q2: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您看来,新时代背景下一名优秀的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品质是什么?

爱国精神!这也是所有科学家都要具备的品质。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都应该思考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科学家?在我看来,我们做的所有科学研究,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并以此尝试能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我们课程中提到的所有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爱国,对于这些科学家,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摆放好个人与国家的位置。一旦站到这个层面时,我们就必须思考:进行科学研究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钱学森先生、邓稼先先生以及我们化工专业熟知的侯式制碱法的创造者侯德榜先生,都是那个年代的无私为国的伟人。



课题组合照


Q3:肖老师,您的课题组研究一直在进行不断的自我突破和创新,在科研进程中,您遇到过那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做科研肯定是有困难的,如果没有困难,你做的事情不用去研究就知道答案了。如果思维局限在小的、单一的领域,那么想做出创新和成果是非常困难的。我是做化学的,但现在也在涉及光电磁偏物理的研究,特别是量子物理,这是我不熟悉的领域,那我就要去拼命的学习,找专家去交流,去找这个方向做的最好的科学家合作。从长远来看,交叉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更值得去探索、去学习。因此,当遇到困难时需要想到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事情谁做的最好?二是,为什么他做的好?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课题组团建照


Q4:我们了解到您非常关注、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请您就学生的成长案例,对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吗?

我以前的一位研究生,现在在读博后。她对待科研是非常认真负责的,遇到问题自己会去努力寻找答案,而有很多同学遇到困难,要么想着放弃,要么找理由。实际上,科研就是要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去做已经有答案的事情,只是添砖加瓦,并不等于创造新的科学知识,所以学生努力解决问题、努力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建议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工作添砖加瓦。



指导学生科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肖老师身上,我们感悟到了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时刻鼓励着我们,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坚定信念,端正态度,挥洒青春和汗水,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心中的好老师·好导师颁奖现场